- Apr 17 Sun 2011 09:30
對咖啡的新觀念
- Apr 17 Sun 2011 09:14
綠茶減肥法
綠茶減肥法
綠茶含茶多酚、單寧、兒茶素、維他命A、C、E等多種對人體有益處的成分,其中茶多酚能抑制脂肪酸合成脢的形成,讓細胞內的脂質難以合成,體脂肪不易堆積。所含單寧成分,可延緩醣類食物被人體吸收,還有整腸、殺菌作用。兒茶素則可幫助分解脂肪、降低膽固醇、降血糖、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等功能。另含維他命A、C、E可防癌、抗老化。因此多喝綠茶,具有減肥及美容作用。
- Apr 06 Wed 2011 14:23
糖尿病怎麼辦?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絕對或者相對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症。糖尿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應含有葡萄糖)等。
世界衛生組織將糖尿病分為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續發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雖然每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癥狀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和它們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卻不同。不同類型的糖尿病都會導致胰腺中的β細胞不能產生足量的胰島素以降低血糖的濃度,導致高血糖症的發生。1型糖尿病一般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破壞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導致的;2型糖尿病是由於組織細胞的胰島素抵抗(通俗地說,就是細胞不再同胰島素結合,使得進入細胞內部參與生成熱量的葡萄糖減少,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β細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種原因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則與2型糖尿病相似,也是源於細胞的胰島素抵抗,不過其胰島素抵抗是由於妊娠期婦女分泌的激素(荷爾蒙)所導致的。
目前,1、2型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癒,但是自從1921年醫用胰島素發現以來,糖尿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和控制。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飲食控制配合降糖藥物(對於2型糖尿病)或者胰島素補充相結合治療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後自癒。
- Apr 06 Wed 2011 13:06
你飛凌機是安怎開的
<iframe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480" height="39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Fjr9V1Fs_lE"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 Apr 06 Wed 2011 09:53
日本姓氏由來
古代日本只有名沒有姓。西元四世紀末,大和朝廷把日本南部的很多小國統一為一個國家,其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係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此時的氏並不只限於父系或母系家族,它並非自然的社會集團,而是建立朝廷的中央豪族,以獨佔或世襲官職,藉助朝廷對農民進行統治。因此,這些氏,就按照其職務、領地、居住地來命名,稱為「氏名」,如「出雲氏」、「忌部氏」、「中臣氏」(後來的藤原氏)。也有氏名來自神名、技藝的。
後來,大和朝廷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分別給貴族頒賜「臣(おみ)」、「連(むらじ)」、「君」、「直」、「相臣」、「伴造(とものみやつこ)」、「百八十部(ももあまりやそのとも)」、「国造(くにのみやつこ)」、「県主(あがたぬし)」、「真人(まひと)」、「朝臣(あそみ・あそん)」、「宿禰(すくね)」、「忌寸(いみき)」、「道師(みちのし)」、「稲置(いなぎ)」等約30個「姓(カバネ)」。這種姓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相當於爵位,屬世襲,是除了皇親外的貴族用來區分身份地位的標誌。大化改新後,因為實施了官位制,此時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漸失去了意義,在貴族社會便只稱氏而不再稱姓。
- Apr 06 Wed 2011 09:43
日本天皇的姓氏
日本天皇及其直系家屬(皇族)統稱皇室,據《皇室典範》規定,現在的皇室成員除天皇、皇后外,還包括皇子、皇弟、以及他們的妃子和子女。 皇室成員都有名無姓。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一般平民不准有姓,只有貴族統治者以被封賜的家號、稱號、官職、爵位等為姓。 因為天皇曆來被尊為“神”,所以天皇以及皇族也都沒有姓。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實施戶籍法。 為了登記戶口,編造戶籍,才准許平民有姓。 但是作為“神”的天皇以及皇族另有《皇室典範》,不在戶籍法的管轄範圍,所以至今依然無姓。 皇室成員的名字有一個特點,即男性帶“仁”字,女性帶“子”字。 例如,明治天皇名睦仁,大正天皇名嘉仁,昭和天皇名裕仁,皇太子名明仁(即今平成天皇--半閒),皇長孫名德仁(即今德仁皇太子--半閒);皇女名成子、和子、厚子、貴子,皇孫女名清子。 古代天皇的名字很長,有的多達十餘字。 據傳約自公元九世紀仁明天皇(第54代天皇,名正良)以後,名字均為二字,自清和天皇(第56代天皇,名惟仁)以後又大部分帶有“仁”字。 至第122代明治天皇,《皇子女降誕諸式》明文規定,皇子均帶“仁”字,皇女均帶“子”字。 天皇的直系子孫除名字外,還有稱號,皇子稱親王,皇女稱內親王,皇孫稱王,皇孫女稱女王。 他們誕生後在正式命名之前先有宮號,如昭和天皇稱迪宮裕仁,皇太子稱繼宮明仁,皇次子稱義宮正仁,皇長孫稱浩宮德仁,皇孫女稱紀宮清子。 天皇的男性子孫成年或成婚後,除被立為皇太子者外,其他均被封賜為宮家(與幼時的宮號不是一回事),如皇次子義宮正仁現稱常陸宮正仁。 現有的宮家(指至1983年本文刊發時止--半閒)還有昭和天皇的三個皇弟:秩父宮雍仁、高松宮宣仁、三笠宮崇仁。 女性子孫出嫁後即脫離皇籍,隨夫家稱號或隨夫姓。 明治維新時,日本皇族有五個宮家:伏見宮、桂宮、有棲川宮、閒院宮、山階宮。 明治時期又新設了十個宮家:久邇宮、賀陽宮、朝香宮、東久邇宮、小松宮、北白川宮、竹田宮、華頂宮、東伏見宮、梨本宮。 以上15宮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新的《皇室典範》均已廢除,他們的成員降為平民。 現存的宮家只有大正時期設的秩父宮、高松宮、三笠宮三家和戰後新設的常陸宮。 宮家降為平民後,便去掉“宮”字,以宮名為姓,例如戰後第一任首相東久邇宮稔彥之子盛厚(昭和天皇之婿),姓名為東久邇盛厚,其妻(皇女)則稱東久邇成子。 ※以下是戰國聯盟的友人牧野鷹揚殿的補充,非常感謝牧野殿! ——漏了一個:昌德宮。 根據明治四十三年的《朝鮮貴族令》和大正十五年的《王公家軌範》,李王家成為日本皇族。 大韓帝國皇帝純宗李坧封號昌德宮李王。 太上皇高宗李熙為德壽宮李太王。 李坧在1926年去世,昌德宮李王的封號由其弟弟,原大韓帝國皇太子英親王李垠繼承。 李王在1945年同日本皇族一樣降格為平民。 大家是否聽過日本的國歌《君之代》? 聽過的朋友都說感覺如同哀樂一般,但筆者認為其中卻飽含了日本人一種獨特的情感,在二戰日本宣布戰敗後,大量東京市民自發去維修破損了的皇宮,當天皇走出來慰問他們時,他們不約而同的眼含熱淚高唱《君之代》,可見天皇在日本國民心中有一種特殊的地位,甚至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被奉為神明,是日本精神的象徵。 在發動對華戰爭前夕,裕仁天皇下達宣戰詔書,幾乎所有的熱血青年都開始準備奔赴前線,而當天皇未經首相東條同意,宣布投降時,本已決定要和美國在本土決一死戰的日本人卻在頃刻間放下武器,大量留在外國的軍隊和民眾以“自殺”的方式效忠了自己的天皇。 而且日本的天皇是號稱“萬世一系”的,兩千六百多年的菊花王朝從未改朝換代,所更換的也只是實權者,這在中國,在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時值今天,日本對天皇的呼聲仍然很高,雖然他已經不再是掌權者,但支持天皇的民調卻一年比一年高,他的形象面臨著再度被神化的危險。 可是,他為什麼會受到如此的推戴? 為什麼像徵日本皇室的菊花能夠“花開不敗”? 這就是所謂的大和魂麼? 有待我們共同思考。 為了讓大家了解得更具體,筆者採取了各代天皇,一一介紹的方式,因為目前市面上這種書籍太少,太難買,網上的有關介紹也僅僅是圍繞幾個天皇展開的,不能讓大家了解天皇的全貌和完整的發展脈絡,所以,筆者決定這樣處理,可能會有一些冗長,但力求讓大家全面了解。 一、神話時期: 這個時期是日本神話記載的時代,並無實證可考,所以這一時期的天皇可信度受到懷疑,很多日本人也認為這個時期的天皇是杜撰出來的,據日本《古事記》記載,日本列島由男神伊奘諾尊(伊耶那歧命)和女神伊奘然尊(伊耶那美命)創造,第二代神隨後相繼出生,主要是最高的女神太陽神——天照大神和主管暴風雨的素戔鳴尊,他因為與天照大神爭權而觸犯眾神,被趕出了眾神居住的高天原,來到日本列島上一個叫出雲的地方,在那裡他殺死了八歧大蛇,從蛇的尾部抽出了天業雲劍(就是草剃劍)並獻給了天照大神,這把劍後來成為了日本像徵皇權的三件法器(劍、璽、鏡)中的一件。 後來他把出雲交給了女婿大國主神(也有日本學者認為大國主神是素戔鳴尊的六世孫)。 大國主神就是出雲的主神,建立了出雲國,他開疆拓土,統一了地上諸域,建立了“葦原中國”這個國家,而天照大神多次派遣使者與其交涉,迫使大國主神最後把這個國家讓給了天照大神,天照大神隨即將與皇位同時傳承的被稱作三種神器的三件寶物和作為國家經濟基礎的天上的稻子“聖田稻穗”一併授與其孫瓊瓊杵尊,令其統治葦原中國並保證其皇位和國家永遠昌盛。 後來瓊瓊杵尊降臨葦原中國(具體地點據說是今日日本西南部九州的筑紫日向高千穗嶺),開始其統治,後來瓊瓊杵尊的孫子鸕鶿草葺不合尊與天孫家族離開九州,在其第四子日本磐餘彥尊率領下攻入奈良一帶建立國家,這個日本磐餘彥尊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因為他是神的後代,所以日本人認為日本是“神國” ,而日本人是“神裔”。 可以確信的是,日本在這個時期先後產生了繩紋文化:前5500至前200(因陶器外面有繩樣花紋而得名)、彌生文化:前200至200(因這個遺址在東京附近的彌生町發現而得名)。 言歸正傳,現在開始介紹這一時期的天皇:(綏靖天皇——開化天皇)為欠史八代: 第一代:神武天皇(在位前660——前585):名為神日本磐餘彥尊(“磐餘”是大和的地名),有名無姓,至今日本天皇仍然沒有姓氏。 他45歲時由九州東征,打敗了大和地區的土著“蛛人”,於前660年即位稱帝,日本以這年作為日本紀元的開始即皇紀元年,並推算出其即位的時間是太陽曆2月11日,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以這一天作為日本的建國日,不過這種說法只存在於《古事記》一書中,沒有實證,所以基本可以相信是日本人自己的杜撰。 第二代:綏靖天皇(在位前581——前549):名為神渟名川耳尊,神武天皇第三子,神武天皇四十年被立為太子,做了30多年太子,可以和清聖祖的太子胤礽相提並論了。 神武天皇死後,其庶兄手研耳命因為作亂,被綏靖天皇和其胞兄神八井耳命射殺於窖中,其胞兄神八井耳命因臨陣退縮事後讓位給弟弟綏靖天皇。 據記載,綏靖天皇孔武有力,可見當時生產能力之低下,天皇需要帶領民眾與自然鬥爭,和後來那些嬴弱不堪,居於深宮的天皇不可同日而語。 他都葛城,建高丘宮(奈良縣御所市)。 他還娶了母親的妹妹作為皇后。 第三代:安寧天皇(在位前549——前511)磯城津彥玉手看尊,綏靖天皇嫡長子,綏靖天皇二十五年被立為太子。 遷都到片鹽,稱為浮穴宮(奈良縣橿原市四條町附近)。 在《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都沒有具體的事蹟記載。 不過其父、祖的皇后和他自己的皇后都出自葛城氏(葛城地方的豪族)。 第四代:懿德天皇(在位前511——前477)大日本彥耜友尊,安寧天皇次子,安寧天皇十一年被立為太子。 他遷都輕地,稱為曲峽宮(奈良縣高市郡)他也沒有具體的事蹟記載。 第五代:孝昭天皇(在位前477——前392)觀松彥香殖稻尊,懿德天皇長子,懿德天皇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其母是懿德天皇的侄女。 遷都掖上,稱為池心宮(奈良縣御所市池之內・玉手)。 第六代:孝安天皇(在位前392——前291)日本足彥國押人尊,孝昭天皇次子,孝昭天皇六十八年被立為太子。 在位101年,活了137歲。 他遷都室地,稱為秋津島宮(奈良縣御所市室)。 第七代:孝靈天皇(在位前291——前215)大日本根子彥太瓊尊,孝安天皇長子,孝安天皇七十六年被立為太子。 他遷都遷都黑田,稱盧戶宮(奈良縣機城郡田原本町黑田的法樂寺),他即位地在奈良盆地中部,說明那時天皇的勢力已經有所擴展。 第八代:孝元天皇(在位前215——前158)大日本根子彥國牽尊,孝靈天皇長子,孝靈天皇三十六年被立為長子,他遷都輕地,稱為境原宮(奈良縣橿原市見瀬町)。 他的次子大彥命是阿倍臣、膳臣、阿閉臣、狹狹城山君、筑紫國造的祖先;他的兒子彥太忍信命是武內宿彌的祖父,是蘇我氏的祖先。 他在位時活動範圍又退回到飛鳥地區,說是受到奈良當地強大部族排擠的結果。 第九代:開化天皇(在位前158——前98)稚日本根子彥大日日尊,孝元天皇次子,孝元天皇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他遷都春日,稱為率川宮(奈良縣奈良市本子守町的率川神社)。 他娶了父親孝元天皇的妃子作為皇后。 從綏靖天皇到開化天皇的八代天皇因為沒有具體事蹟和實物證據,所以不為相信,在日本被稱為“欠史八代”。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睦仁(1852——1912年),生於嘉永五年,為日本第122代天皇。 幼名佑宮,是孝明天皇第二子。 萬延元年(1860年)9月立為太子,慶應三年(1867年)1月9日即位。 1868年1月,以下級武士為領導的倒幕勢力發動政變,在“王政復古”口號下,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將政權交還睦仁。 8月,以明治天皇睦仁為首、由下級武士改革派掌權的明治政府成立,開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通過實施“帝國憲法”和開設“帝國議會”,建立起擁有內閣、憲法和國會的一整套君主立憲形式的近代天皇統治制度。 明仁天皇(Akihito)是昭和天皇裕仁的長子,生於1933年12月23日。 1956年畢業於日本學習院大學經濟系,1952年11月被立為皇太子。 1989年1月7日即位,成為日本第125位天皇,年號“平成”。 根據日本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和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 裕仁天皇(1901~1989) Hirohito 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1926~1989)。 生於1901年4月29日,卒於1989年1月7日。 1921年訪歐,為日本第一個出國訪問的皇儲。 同年冬任攝政。 1926年12月25日即位,改元昭和。 日本舊憲法賦予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實際上只是批准大臣和顧問所製定的政策。 1945年日本即將戰敗時主和,8月15日親自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 根據美國占領當局起草的新憲法,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國家。 自此,他開始經常在公共場合露面,並准許出版有關他私人和家庭生活的照片和文章。 明仁天皇(Akihito)是昭和天皇裕仁的長子,生於1933年12月23日。 1952年11月立為皇太子。 1953年3月代表日皇參加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並訪問歐美一些國家。 1956年在學習院大學經濟系畢業。 1989年1月7日繼位,成為日本第125位天皇,年號“平成”。 大正天皇嘉仁(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 明仁之祖父、昭和之父親,母典侍柳原愛子。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個兒子能存活下來。 父親死去後,以皇太子身份繼位,以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 成人以後,娶九條節子(貞明皇后)為皇太子妃。 生有四子。 即昭和裕仁、秩父宮雍仁親王、高松宮宣仁親王、三笠宮崇仁親王。 他在位初期,經過明治年代日本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明治維新),國家大致平穩發展,加上時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少甘願冒險的外國商人來日本投資,造成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使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 並且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這一時期被後來稱之為“大正之春”。 其浪潮影響到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起民族議會請願運動,爭取台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 在位後期,由於他未能發揮出他父親的優點,加上關東大地震等天災人禍接續而來,被世人稱為不幸的大正。 由於他患有腦病神經狀態非常糟,曾經在國會議事堂將詔書捲起來當望遠鏡,這件事以“望遠鏡事件”聞名於世。 大正十年(1921年)由與其子皇太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終年四十八歲。 --然而在大正天皇去世七十多年後,日本有學者認為,大正天皇在嬰兒時期的確曾患腦膜炎,但是青年時代的精神狀態完全健全,早已恢復健康。 在登基之後,政府期望他學習明治天皇的威嚴,使他的奔放性格受到壓抑,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虛弱的天皇不符合強大帝國的形象,大正天皇被迫引退,政府發表聲明歸咎於其幼時腦病引發腦力衰退,“望遠鏡事件”係屬謠言。
- Apr 05 Tue 2011 09:59
晴明節的由來
起源
清明 , 是 全 年 廿 四 節 氣 中 的 第 五 節 氣 , 在 春 分 後 十 五 日 ,約 當 陽 曆 四 月 四 日 或 五 日 。 清 明 節 最 重 要 的 活 動 就 是 掃墓 , 民 國 廿 四 年 起 , 政 府 還 明 定 清 明 為 民 族 掃 墓 節 , 全民 休 假 一 天 , 以 便 掃 墓 。
- Apr 04 Mon 2011 11:14
約翰霍普金斯癌症報告
不要在攤販處買用塑膠袋裝的熱湯及熱食, 例如麵線, 臭豆腐等. 寧可自己麻煩些, 攜帶餐具裝回.
|
- Apr 01 Fri 2011 19:59
福島第一核電廠 將全部廢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