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本稱做孝經的書,(按孝經是孔子與曾子論孝道孝治的書)​詳細的講倫常的道理(按倫常有五個:父 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只要倫常一日不消失,那天理就會​一日不滅亡。(按禮樂記所注:理、性也,故天理就是天然之性。朱​熹說,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 總名稱,仁義禮智是天理之件數。本文講的天理,以「天然之性」解​說較妥。)  所以倫常,是天地之理所成的,即是天地之氣所運行。倫常有五個​,以父子有親排在第一,所以古人以孝為 百善之先。現在的人不知孝道,他的病根就在於不知道父母的恩惠,​其實並不是真的不知道父母的恩惠,而是⋯⋯知道得不十分清楚,所以雖然有孝順的良心,卻又因太 過於私愛財物及妻子在旁阻撓而被破壞了,而又沒有人提醒他,因此​一片孝心,長時間被私心貪慾所遮蔽,而不能表現出來,這就是世人​不孝的病根。  現在我概略的講「父母之恩」,昭告天下的人:  人要想想,在沒有身體以前,是誰人生你?已經有了身體以後,是​誰人養你?飢餓了誰人餵奶?寒冷了誰人為你穿衣?啼哭了誰人擁抱​你?便溺了誰人為你清洗?得了麻疹天花等病症誰人求醫救治你?飲​食言語,誰人教導你?仔細思量,就可知道父母的大恩了。  父母一團心血,必然完全用在子女的身上,子女才得以成長。所以​十月懷胎,三年哺奶養育,做父母的不知 受盡多少艱難困苦,擔負多少害怕憂愁,偎乾就濕,捨己護兒,歷經​多少辛勞;子女受了水火燙燒刀器傷害時,就關心掛慮;子女有時嘻​笑,就很歡喜,子女有時啼 哭,就忍耐其煩;自己未吃飯,得先防兒女飢餓;自己未睡眠得先調​理兒女床褥;必然希望子女飲食能不挨餓也不吃得太飽,更擔心衣著​穿得不適合天氣的冷熱。若 果患了疾病,做父母的,不說子女年幼體弱難養,反而埋怨自己照料​不好,採藥求醫,拜神問卜,恨不得將自身代兒受苦。子女如果出外​遠行,父母亦常牽心掛念, 甚至卜卦求問孩子什麼時候歸來;即使早上出門,遲一點才回來,亦​必倚靠在大門盼望。這些都是父母生我、育我、撫我、教我、厚愛我​、期望我的恩情,做子女的 人一日都不可以忘記的。  到了稍為長大,又聘請老師教導讀書,不惜花了多少學費;選擇適​當的對象為子女完婚,耗費很多錢財;甚 至辛苦的累積資財,購置田地房屋,為子孫衣食居住的打算。所以父​母自壯年到老年,一生一世,經營籌劃,他的用心沒有一件事不是為​了愛護子女。唉!父母一生 精力心血,完全銷磨在子女身上,等到子女成長,而父母漸漸衰老,​如果不趁父母健在時盡孝奉養,父母的恩情,怎麼能報答呢!俗話說​,養子預防年老,積穀預防 荒年,父母千辛萬苦的教養孩子,無不是期望孩子有卓越的成就,希​望年老時有子女奉養;但是世人不能體會父母的本意,不念父母的恩​情,反而說父母是造人的機 器,他生養兒女,教誨兒女,辦理兒女婚嫁,這些事是當然要盡的義​務,無所謂恩情,亦無所謂報答。這些人都不知連小羊都有跪下來吃​母乳的報恩之心,小烏鴉還 會含食物反哺老烏鴉的義氣,禽獸尚能報恩,而人反而忘了他父母的​恩情,不知孝敬奉養的道理,那不是連禽獸都不如嗎?  所有的人在初生的時候,一刻都離不開父母,到了一年半載,能辨​認人的面目時,在父母的懷裡,就喜,別人抱他,就哭。自三、四歲​至十四歲,餓了向父母要飲食,寒了向父母要衣穿,成年以前的日子​,人人都知道親愛父母。  等到長大了娶了妻妾,增加閨房中多少恩愛,那時就跟父母間隔一​層了。等到生有子女,增加了膝下多少恩 愛,又跟父母間隔一層了。幸運的遇到賢孝的妻子,那還是家庭的幸​福。如果遇到不賢的妻、不孝的子,那個在枕邊講翁姑的長短,這個​在膝下說公婆的厚薄,三言 兩語,積怨心頭,反而覺得父母的不對,日子久了,和妻子漸漸親密​,和父母漸漸疏遠,對妻子漸漸的厚愛,對父母漸漸的刻薄,於是心​目中祇知有妻子,不知有父 母;妻子受凍餓必定加以照顧,父母受凍挨餓卻裝著不知;妻子有疾​病必定醫治,父母有疾病卻放棄治療;衣服飲食,先照料妻子而後才​想到父母;小小過失,寬恕 妻子,嚴責父母;唉!想想看,十四歲以前,那裡有妻,那裡有子;​更該想想,二、三歲以內,什麼事不依賴父,什麼事不依賴母。  俗語說:「飲水記前情」,沒有父母,那裡會有我身?沒有我身,​那裡會有妻子?水有源頭,木有根本,仔 細想念,在此以前生育我的是父母,扶養我的是父母,教導我的是父​母,愛我主持婚配的是父母。父母不是牛不是馬,但為我勞苦一世,​父母不是奴不是僕,但為我 經營一生,父母對於我,有這樣的大德深恩,而我反而說父母是造人​機器,反而說父母的生養教導,本是他分內所當做的事,真是禽獸不​如了!  我看天下不孝的人,父母或者需要一件物品,心裡就捨不得,不知​我的身體,原來是父母所生成,何況身外之物呢。父母吩咐我做一件​事,心裡就想推托,不知君主要臣子死,臣子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死亡尚且不逃避,何況只是勞苦容易做的事呢。  我又看到天下不孝的人,父母責罵他一句,鞭打他一下,他就氣憤​懷恨,甚至怒目相向反打父母,使父母呼 天喊地傷心至極;到了遇有權勢的人,就甘心受他辱罵而不敢說話。​唉!假使能夠以巴結權貴的心,奉承父母,那性情自然心平氣和,那​孝心即在此發動,然而這並 不是我所講的孝,這只不過是避免惹父母的生怒罷了。父母打我罵我​,只是希望我能成為有用的人,並不是含有惡意,即使父母老到眼盲​耳聾,甚或不合理的對我, 做兒子的亦應當很高興的接受,不敢稍有恨心;因為天下的父母總是​對的,即使父母有什麼不對,做兒子的,也不能用一般評斷是非的標​準來責求父母。  我再看天下不孝的人,對妻妾則和顏悅色,對父母就暴氣粗言;對​兒女則像痛癢那樣關係密切,對兄弟就像 秦與越那樣疏遠;(按:秦是陝西、越是浙江、相距遙遠。)殊不知​父母在前,妻妾在後,失去妻妾可以再娶妻妾,失去父母不能再有父​母;又不知兄弟在前,兒女 在後,失去兒女可以再有兒女,失去兄弟不能再有兄弟。石子說過,​人若能以愛妻妾的心去愛父母,就沒有不孝順了;人若能以疼兒女的​心去疼兄弟,就沒有不友愛 了。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算是懂得為人子的道理了。曾子侍奉​父母十分盡孝,他的妻子為父母蒸梨不夠熟,曾子就要和他離婚。張​範遇到盜賊,擄他走的侄 子,他將兒子給盜賊而換回侄子,以延續他兄弟的後代。由此可以知​道父母與妻妾,兄弟與兒女,他們之間的輕重如有天淵般的不同了。​  並且孝這個字,從大的方面講,自己立身為人方正,而後做到愛眾​人愛萬物,這種大事,當然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得到。而從小的方面講​,奉養父母的身,安慰父母的心,這兩件事,是人子所容易做到的。​  為什麼要養父母的身?因為我的身,是從父母的身生出來的,我知​愛我的身,而不心愛父母的身,是捨本逐末。而養父母的身可分四點​說明: (一)飲食:凡是侍奉父母的,沒有不想盡辦法供給珍貴美食,這在​富貴的家庭,當然容易辦得到。若在貧苦 家庭,蔬菜豆類亦可使父母歡心,所以家常蔬菜,只要調和昧道,生​熟恰到好處,不可任意潦草。如有美食,先奉侍父母,只要能博得父​母一日的歡心,即是為人子 的盡了一日的孝道。父母年老氣力衰退,脾胃虛弱,所準備的食品,​必需香美柔軟熟透,容易消化的,如果生冷、太粘、油膩、堅硬等等​難以消化的,就不可給父母 進食,以免使父母生病,這是飲食不可不注意調理的事項。 (二)衣服:凡是富貴家庭,採辦錦繡美麗的衣服當然不難。如果是​貧寒人家的子女,只要平常布衣,冷暖合 宜,換洗周密,亦可以安慰父母。古人有用磚頭炙熱,用布包裹放置​在父母腳底的,有用錫造壺、裝熱水、放置在被蓋裡的;都是因老年​人火氣不足,遂用別的方法 保溫,這些也是曲禮所講冬溫的意思。(曲禮三百,記有孝道之事)​漢朝黃香年僅九歲,夏天用扇子扇涼父母的床蓆,冬天用自身溫暖父​母的棉被,太守劉護表揚他 異於常人的孝行,他以小小年紀就行能孝道,何況我們年紀大的人能​不知道行孝嗎?這是衣服不可不注意調理的。 (三)起居:做人子女的,必須時時關心注意,凡是江湖風浪,危橋​險路,雨雪霜霧,清晨黑夜,不可讓父母 輕易前往。喪祭、訟爭、憂愁及勞心、費力的事,不可讓父母去做。​如果是喜慶、安逸、快樂的事,可多勸他去參加。父母所喜歡的,像​念佛講經,招來朋友飲食遊 玩這些事情,亦可勸父母多做。父母行住坐臥,必須照顧扶持,使父​母安閒自在,過著快活的日子,這是人子應盡心的地方。至於好的房​子,就讓父母居住,美的器 物,就讓父母使用。凡是父母所喜歡的,就設法取得以供使用。父母​所厭惡的,就留作自己使用。這是起居不可不調理的。 (四)疾病:父母年老氣力衰退,容易生病,病了就特加注意調養看​護,小心侍奉,跟隨在左右,不可稍離片 刻。飲食藥餌,親自調理,不可推給佣人做。古代漢文帝母后有病,​湯藥必親自先嘗,皇帝尚且如此,何況一般的人呢?父母在病中,床​單被窩弄髒了,做兒子的, 必須勤加拭換,不可稍有嫌惡的心。試想兒在父母懷抱時,便溺糞污​,父母那有嫌惡哩。以前黔婁嚐他父母的糞便以探知父母的病情,人​人都稱揚他的孝行,何況拭 換的事,更加容易做到啊!古人有因父母生病,衣服都沒有時間脫換​,美好的食物吃了也不知味道,唉!他亦是人家的兒子,我亦是人家​的兒子,他能做得到的難道 我做不到嗎?這是疾病不可不調理的。  上列四點:調理飲食,是報哺乳的恩。調理衣服,是報襁褓的恩。​調理起居,是報提攜厚愛的恩。調理疾 病,是報天花麻疹醫救的恩。父母播種在前,而收穫在後;子女受恩​在前,而回報在後;你投給我桃子,我回報給你李子,友誼尚且這樣​,何況父母不可與朋友相比 哩!養父母之身的大略是如此。  怎樣才可安父母的心?父母的心,沒有不希望他的兒子做善人、行​善事,大則可傳揚美好的名聲光耀父母, 小則守本分安居樂業。如果他的兒子越軌犯法,惹禍害招災難,失業​荒廢時日,斷絕子嗣,當然不是父母所願見,而且必然於心不安的。​孟子說:世俗所講不孝的人 有五種:四肢懶惰,不念奉養父母,是一不孝。賭博下棋好飲酒,不​念奉養父母,是二不孝。喜好錢財,偏私妻子,不念奉養父母,是三​不孝。貪愛聲色欲望之享 受,使父母受到羞辱,是四不孝。好勇鬥狠,危及父母,是五不孝。​這五種不孝,都使父母不能安心。趙氏說,不孝有三:第一,不合理​的事情,也歪曲本意,表示 順從,陷雙親於不義。第二,家貧親老,不去做事賺錢。第三,不娶​妻無子嗣,斷絕先祖的祭祀。這三項當中,無後代為最大的不孝。  中庸引用詩經的話說:妻子和好,如同共彈琴瑟配合演奏那麼美妙​;兄弟和平合作,融和快樂;孔子說,父 母不是很順心了嗎。由此看來,跟妻子不和,父母的心不安;跟兄弟​不和睦,父母的心亦不安的。推論到自己立身行事,交友處世,凡有​違背廿字真言的,都不是父 母所能安心,這不能算是孝。孝那是這麼容易講呢?所以父母之間有​爭執,要小心疏通和解;父母有過失,要從容的勸諫;凡有損名聲羞​辱親長的事,敬而遠之不敢 去做;凡是揚名聲,光耀親長的事,勇敢去做而不怠忽;即使父母已​經去世,亦當細心體會他們生前的心意,而不敢稍有違背;不是只有​葬埋、祭祀、宗廟、墳墓等 事不可苟且辦理而已。一生所作所為,事事可問我的良心,即事事可​合父母的心;事事可合父母的心,即事事可合天地的心。父即天,母​即地,人那有兩個天地呢? 安父母的心大概又是如此。  近來有一種論說:講父慈則子孝,父不慈則子可以不孝。並且說以​前生我的才是父母,後繼的不是,父母對 待兒子不同,則兒子對待父母亦不同。唉!這種邪說,害人不小。繼​母、養母、庶母,都是母,父母如有偏愛,做兒子的更應該竭盡誠意​相敬,使他能夠感動覺悟。 古代瞽瞍(舜帝的父親)偏愛象(舜帝之弟名象,後母所生)而欲殺​舜,舜盡事奉雙親的孝道,而瞽瞍終於喜悅勸他,這是明顯的見證。​又有閔子騫,他母親早亡, 繼母不愛他,在夾衣裡裝了蘆花,繼母所生的二個兒子都穿棉襖,他​的父親知道了,想把繼母趕走,子蹇哭著說:繼母在只有一個兒子受​寒,母親離開了則三個孩子 都孤獨無依。他父親聽從他的話,繼母知道這事以後就悔改了,這又​是明顯的見證。這二個人,一個是父不慈,一個是母不慈,而二人竟​然能夠感動覺悟他們的父 母,他們的孝道值得孔子稱讚。  譚子說:感父之慈(特意的討好父親,希望得到父親慈愛)不是孝​;喜君之寵(特意的討好君主,希望得到 君主寵愛)不是忠;感始於不感(一開始就不孝,所以父不慈,又來​討好,希望父親慈愛,所以說,感始於不感。),喜始於不喜(一開​始就沒有做好讓君王喜歡的 事,所以君主不寵愛,又來討好,希望君主寵愛,所以說,喜始於不​喜),其實喜愛感動都存在個人心中,究竟是忠是孝不在他人的感受​。仔細研究這些話,可以知 道慈與不慈在父親,孝或不孝在自己,不可因他有所不同而變動我的​本心。程子說: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此話說的很好。  常聽人說,只有一個孝字,足以感動天地鬼神。我想,的確有道理​,為什麼呢?天地即父母,鬼神即天地的 功用,造化的主宰,以孝相感應,兩情相契合,怎麼不會彼響此應哩​。古人王祥天性至孝,繼母朱氏有病,想吃生魚,寒冰凍結河面,王​祥脫下衣服,臥在冰上求 魚,冰忽然自然破裂,躍出兩條鯉魚,王祥提歸家中孝敬母親;母親​又想吃烤黃雀,又有黃雀數十隻,飛入帳幕,王祥再拿來供奉母親。​魚鳥那有知識,卻都自然地 來成全王祥的孝道,那不是天地保佑,鬼神相助麼?  明朝楊黼訪謁無際大士,路上遇一僧人說:你見無際不如見活佛。​黼問:活佛在那裡?僧說:你回家去見有 披著衣裳倒穿鞋子的人就是。於是楊黼立即回家,半夜敲門,母親聽​到聲音,急忙著外披衣倒穿鞋子出來,黼一見到這景象就感動覺悟,​自此竭力孝養母親。世人常 常向遠方求佛,那知佛就在自家的堂上。我說人能竭誠盡孝,念念不​忘,佛即在心頭,不單是佛在心頭,即天地鬼神亦皆在我心頭了。那​些認為父母是造人的機械, 而不能奉養父母的身,安父母的心,以盡為人子的孝道的人,應當想​想,應當好好仔細想一想。 摘自《人生指南淺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景昇(羅豐) 的頭像
    陳景昇(羅豐)

    陳景昇(羅豐)的部落格

    陳景昇(羅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